网易工程机械论文入选IROS 2025,中国团队携工程机械机器人技术亮相全球顶会
近日,2025 年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The 2025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简称 “IROS 2025”)在杭州落下帷幕。会上,网易伏羲旗下工程机械智能化品牌——网易灵动的学术论文成功被会议接收,并在现场完成了技术分享,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领域的技术探索成果。
关于IROS 2025: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年度盛会

IEEE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国际会议(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是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领域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顶级学术会议。作为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两大影响最大的学术会议之一,自机器人技术发展初期的1988年开始,IROS每年举办一届。每年,来自世界各个顶尖机器人研究机构的专家和业界人士汇聚在这个盛会,探讨和展示机器人行业最前沿的技术。
本届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王贺升出任大会主席,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AS)、IEEE 工业电子学会(IEEE IES)、日本机器人学会(RSJ)、日本仪器与控制工程师学会(SICE)联合发起,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及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共同主办,以“人机协作前沿”为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500余名专家学者前来研讨分享、4400余名领域学生前来交流学习,亦有300余位企业代表参与到会议展示中,创下IROS历届参会人数新高。
网易灵动入选论文:破解工程机械控制难题

网易灵动此次入选的论文题目为《High-Precision and High-Efficiency Trajectory Tracking for Excavators Based on Closed-Loop Dynamics》,聚焦工程机械(以挖掘机为典型代表)的控制技术痛点展开研究。
论文指出,在实际作业场景中,挖掘机的动力学特性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与非线性,不仅存在关节间的动态耦合、系统输入响应延迟,还伴随控制信号死区与饱和等问题。传统解决方案依赖繁重的机理建模来刻画这些非线性因素,而主流学习类方案又需海量数据支撑,两者在效率层面均存在明显瓶颈;在策略学习领域,强化学习等方法不仅需要大规模环境探索,其跟踪误差估计还常出现高方差问题,难以进一步提升控制精度。
为突破上述困境,研发团队创新地将基于模型的学习与闭环动力学有机融合,将学习重心从全局动力学转向参考轨迹附近的局部动态特性 —— 所构建的动力学模型专注于学习闭环系统对参考输入的响应方式,而参考轨迹本身为预测提供了可靠初始估计,模型仅需捕捉残差跟踪误差,大幅提升了学习效率。同时,团队设计的实时策略可动态调整参考轨迹,通过主动前瞻性补偿控制误差,引导系统实现高精度轨迹跟踪。通过仿真对比与真机测试的双重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得到充分证实:仿真实验显示,其在收敛速度与跟踪精度上优势显著,尤其在闭环动力学环境下,名为 “EfficientTrack” 的技术方案仅需极少交互数据,即可实现高精度、平滑的轨迹跟踪;真机测试进一步表明,该方法在作业效率、泛化能力及持续学习性能上均表现突出。
目前,该研究的实现细节与源代码已公开于GitHub平台(链接:https://github.com/ZiqingZou/EfficientTrack),供领域内研究者参考。据悉,该内容由来自浙江大学的实习生邹梓晴在网易实习合作完成。

此次论文入选标志着网易灵动在工程机械设备控制领域的研究获得国际认可,为中国在人机协作前沿研究贡献了创新思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此类创新方法有望在工业应用、智能建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技术对话:网易与ETH Zurich共探前沿趋势
本届IROS 2025不仅是中国团队展示成果的舞台,也促成了国际顶尖团队的深度技术交流。除网易灵动外,国际上在挖掘机智能化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团队,也在此次会议上展示了工程机械智能化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期间,网易灵动团队与ETH Zurich团队围绕工程机械智能化的技术路径、核心挑战及未来方向展开了深入对话。双方一致认为,工程机械智能化是机器人技术落地产业的重要赛道,当前均在该领域持续投入研发资源,在技术认知与发展方向上高度契合。通过各自的前沿工作分享,两家团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显示出中国本土团队在全球机器人领域已具备与国际顶尖团队同台交流的实力,共同引领工程机械智能化的未来趋势。
作为一场在中国举办的全球顶级机器人会议,IROS 2025不仅为国际同行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本土创新力量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突破与产业实践成果。未来,中国机器人领域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融合,在人机协作、具身智能等核心方向稳步探索,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